
1.没有标准化的战略意识
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今天,标准化活动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实践的几乎所有领域,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必须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了解标准化的相关知识,解决产品标准化和修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积极主动参与标准化的制定与落实管理工作,才能进行有效地利用技术标准去打造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家们,根本问题没有对标准做出自己应有的认识和判断,导致一些企业通过标准化建设工作停滞不前,甚至既有的标准也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岂不知,标准化战略目标也是我们品牌营销战略、市场竞争战略、产品创新战略、投资战略时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影响的战略要素,没有标准化战略的全面落实,其他战略的实现也将大加折扣。
2.企业标准化建设观念落后
许多中小民营企业都是从个体、家族式发展起来的,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家族企业的主观性、亲属性、裙带关系等特点,家族企业的管理与规范化管理有很大的冲突。在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存在着人才使用、晋升、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矛盾。,家族企业更多地受到亲戚、熟人等无形资产的影响,而不是仅仅提拔人才,人才采用配对标准和招聘标准、绩效考核标准等等,中小民营企业不仅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而且在生产等部门也没有标准化的流程支持,甚至没有员工工作标准,产品执行标准不知道,行业标准不知道,这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3.企业标准化建设体系不完善。
从近年我国企业进行标准化建设与创新社会实践研究来看,企业价值标准体系在建设、运转、提升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若干难题:工具分析方法不完善制约了标准立、改、废管理;员工需要的仅是一个部分国家标准或标准的部分条款,标准繁多难以落实;工作质量标准很难随岗位实施动态调整;难以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管理制度标准、工作环境标准这“三大”标准的有效协同和持续不断改进;标准执行“两张皮”问题学生很难避免。
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的规范管理职责在自身设置过程中没有得到规范和重视,有的附属于技术部门,有的附属于质检部门,员工本身也不专业。 管理不规范,执行水平不高。 而目标标准化管理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则进行约束和规范,才能进行企业系统化的标准化工作并取得长期的效果。 具体而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管理体制不规范,表现为企业标准缺乏或不充分,缺乏具体责任和改进,缺乏对现有标准的良好监督和执行。 部分员工行为不规范,特别是工作行为规范不符合企业文化要求。 当然,一些企业在内部标准方面做得不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假名。 如果有证据而没有行动,特别是在资源使用、经费投入、经费支出等方面,执行起来就比较困难,只能办手续。 因此,要完善企业标准化管理,就必须在观念上给予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应有的重视和地位。
下一篇:企业标准化建设管理模块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