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及其在项目管理中应用
90年代以后,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发展,广泛应用于公司治理、企业伦理、战略管理等诸多领域。其中,格兰特(Grant, 1991)、米切尔(Mitchel,l 1997)等人提出的利益相关者分类管理理论较为典型。在现代管理理论中,利益相关者已被视为企业的构成要素,纳入广义的管理范畴,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但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影响以及被企业活动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并随着时间和空间动态变化。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满意度和支持度,已成为决定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视角的利益相关者,即通常所说的项目干系人。每个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干系人集团,即利益相关者群体。通常,我们可根据利益相关者与项目的不同影响关系,将其区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即那些与项目有合法的契约合同关系的团体或个人,如业主方、承包方、设计方、供货方、监理方、信用机构等;次要利益相关者,即那些与项目有隐性契约,但并未正式参与到项目的交易中,受项目影响或能够影响项目的团体或个人,如政府、社会公众、环保部门等。显然,项目与这些利益相关者群体结成了关系网络,各相关方在其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换信息、资源和成果。项目作为多方利益的综合体,交汇渗透了各方利益的诉求,这些利益诉求由于各自的独立性,必然存在着各种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目管理就是关系管理过程,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协调和实现的过程。
国际上,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已成为投资发展领域甚为流行的分析工具。1993年起,利益相关者分析成为世界银行参与研究方法的一部分。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等国际机构、发展组织对其贷款项目的评价指南中明确规定,项目决策时必须进行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并具体规定了一系列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指导原则。近年来,利益相关者分析已广泛应用于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评估、项目筛选等方面。国内的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应用在国内的重大工程项目,如前期准备中的南水北调工程等,还有就是国内学者从事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社会评价研究。2001年底,国家计委正式发文推荐使用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中的社会评价部分提出了投资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二、项目利益相关者管理PSM的若干探讨
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项目管理者的公司利益之间保持平衡是项目管理中的难点。项目利益相关者管理(Project Stake holder Management)就是项目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战略性管理活动。
一般来说,项目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可借鉴企业等长期组织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但不能完全套用,因为与企业等长期组织相比,项目组织及其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有其特殊性;比如,项目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相对较多,关系更加复杂,但关系维系的时间相对较短,一旦项目结束,这种利益纽带很可能即告结束。再者,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对合作的需求往往比长期组织更为迫切,因为项目最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期的目标,不仅取决于项目各参与方自身的努力,更取决于它们之间合作的成效。这就使得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项目利益相关者管理(PSM)是对项目管理目标战略性转变的主动适应
任何项目都需要与其利益相关者合作,合作在项目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成功地实现这种合作,项目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和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希望获取的各种利益和价值,并在决策和管理活动中予以相应的考虑,以使利益相关者获得公平满意的感觉。此外,项目方还应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承担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使项目融入所处的环境。显然,这样的项目管理会获得更高的回报。因此,在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博弈中,项目管理者应关注项目长期收益的最大化,其追求的目标应是:在确保利益相关者满意的前提下,实现“三大控制”。而这正是对项目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生动诠释。
上一篇:当你管理一个团队,必有的铁规
下一篇:目标管理与团队建设